目前分類:天文新聞 (1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日全蝕,今年7月22日即將出現,預計將達到6分39秒,不過台灣民眾恐怕沒有眼福,因為亞洲地區除了日本之外,只有大陸上海、重慶等地看得到,這個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文奇景,已經提前掀起小鎮的觀光熱潮,全日本日全蝕最佳觀賞地:鹿兒島「惡石島」,居民只有77人,已經報名日全蝕行程的遊客,卻多達2200人。

 

這就是日全蝕,耀眼太陽變成圓形黑影,周圍則是一圈白色光芒,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日全蝕,7月22日即將出現。NHK主播阿部涉:「日本國內的奄美大島,屋久島與種子島都看得到,不過持續最長的地方,是吐噶喇列島的惡石島,可觀測將近6分25秒。」

旅行社嗅到商機,推出賞日蝕行程,預約電話接不完。旅行社課長土屋信太郎:「吐噶喇列島行程,預計收1500名遊客,但目前已經有2200人預約。」

為了消化遊客,業者還另闢上海賞日蝕團,雖然觀測時間比較短,只有5分鐘,還是很搶手。

為了吸引觀光人潮,九州地區各憑本事,同樣在鹿兒島,觀測時間估計有5分44秒的「口之島」,也在積極準備。

小朋友加緊排練舞蹈,等著遊客到訪。記者:「能看到日全蝕開心嗎?是的,很高興,像我們這樣的小島,有100名遊客就很不得了。」

學校每一期校刊,都以大篇幅介紹日全蝕的相關常識,13歲的校刊主編,去年在俄羅斯目睹日蝕之美後,決定要讓小島居民,體會相同的感動。校刊主編中村真知:「比照片還要美,我一直還想再看一次。」

幾個小女生還親自出馬,把日蝕專刊發給島上125位居民。學生:「這個月的專刊印好了。」島民:「謝謝你們,謝謝!請參考!」

日本全民為百年難得一見的日全蝕瘋狂,不過台灣民眾恐怕只能出國才看得到,因為下一次台灣出現日全蝕,要等到2070年。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名俄羅斯科學家說,一百年前有一個外星人太空船「犧牲小我」,阻止了一個巨大的隕石摧毀地球。

 

英國太陽報報導,俄國「通古斯太空現象基金會」負責人「雷文博士」說,他在「通古斯事件」發生地點附近,發現了一個有許多奇怪符號的石英板,他認為這應該是幽浮駕駛艙的儀表板。

 

所謂「通古斯事件」是指1908年六月,西伯利亞大森林因為一起不明爆炸起火燃燒,讓兩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六千多棵樹木付之一炬,全被燒毀。

 

「雷文博士」說,他發現的這塊石英板就是幽浮太空船蓄意撞上隕石,以阻止地球生命全體滅亡的證據。此外,他還發現矽酸鐵,這是一種地球無法製造的物質,只有外太空才有。不過英國一名幽浮專家認為,這種說法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台北市立天文館最新一篇文章報導,尋找類地行星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與地球極為相似的行星,一個大小與地球類似,另一個則與恆星的位置適中,屬於「適居區」內。

 

歐洲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不僅發現了稱為「Gliese 581 e」的迄今最小的太陽系外行星,還發現之前一顆代號為「Gliese 581 d」的行星處於存在潛在生命的最佳地點。

 

瑞士日內瓦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梅耶(Michel Mayor)表示,「當前系外行星搜索的『聖杯』是在『適居區』發現一顆由岩石構成的類地行星。」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則稱這次系外行星的發現「不同尋常」。

 

Gliese 581 e的體積只是地球的1.9倍,以前在太陽系外發現的行星體積多接近於木星,NASA表示,木星體積相當於1000多個地球。Gliese 581 e距離其最近的恆星很近,故表面溫度過高,無法支持生命存在。

 

梅耶表示,科學家還發現Gliese 581 d行星的軌道恰好處於「適居區」內,所謂適居區是指類日恆星的周圍區域,這個區域可以使水在行星表面保持液態,Gliese 581 d在2007年被發現。梅耶的研究小組21日在英國赫特福德大學舉行的歐洲天文學與宇宙學週上公布了這項研究結果。

 

類地行星、地球型行星或岩石行星都是指以矽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類地行星與氣體巨星例如木星、土星等有極大的不同,氣體巨星可能沒有固體的表面,主要的成分是氫、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一名黃先生禮拜一晚上,在世貿結束餐會後,正當想開車離去,習慣性地往101大樓天空看去,卻發現兩個光點持續在大樓高點盤旋,隨即用攝影機拍下5分鐘畫面,一旁的民眾看了驚聲連連大喊飛碟出現!拿著這個畫面我們向幽浮專家江晃榮求證,他說兩個光點飛行路線不像飛機,從比例上來看也不是鳥,研判可能是不明的飛行物,但還要進一步研判。

 

就在101大樓的最高點,兩個看起來亮眼的光點不斷在高空盤旋,而且時間超過5分鐘那麼久,讓餐會上喝了兩杯紅酒的黃先生,一開始還以為眼花看錯,但越想越不對,趕緊拿起攝影機拍攝,認為自己拍到了飛碟。

目擊民眾黃先生:「就聽到有一些人停下來,跟著我往上看,這是人的基本反應,看了之後有人就說,這是什麼東西呀,大概就說,是飛碟嗎?剛好我們公司在附近辦活動,還有外星人來參加也不錯,哈哈哈。」

到底這兩個光點是不是飛碟?拿著這個畫面我們向幽浮專家江晃榮求證,他說因為光點沒有固定航線飛行,還在高空盤旋,加上101大樓也不是飛行航道,因此初步研判光點不是飛機,而從形狀上來看,像倒是像倒著的煙灰缸,也就是飛碟的基本款,亞當斯基飛碟。

但照理說飛碟應該會持續發亮,而且光點顏色還會不時改變,可是接近101大樓的光點較亮,遠離的比較暗,看來亮光沒有持續,顏色也始終都是刺眼的白光,因此研判光點是不明飛行物。幽浮專家江晃榮:「如果是鳥的話,這個鳥是飛常的大,等於是好幾層樓那麼大,目前生物沒有這個樣子,飛棍不名飛行生物,有飛棍有。」

江晃榮說,光點就像是曾經在美國大量出現過的飛棍,也就是不明飛行生物,但也不能直接證明光點就是飛碟,還是要進一步確認,其實畫面放大來看,兩個光點在飛行時,兩側就像是鳥類飛行一樣,也像是會拍動翅膀,到底這光是飛碟嗎?也許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看過太陽磁場的活動嗎?專家預測2011年,會是太陽大噴發的最大期,結果台南縣大內天文台的工作人員,昨天上午就用望遠鏡,意外觀測到證明太陽活動的「日珥」現象,並且把過程拍了下來,十分難得,一起來看看。

 

 

透過這台高倍數望遠鏡,工作人員意外拍到日珥!你看看,熾熱太陽周邊這火紅的東西,就是日珥。

也就是太陽表面噴出的熾熱氣流,這是太陽磁場劇烈活動的證明,噴出物有時甚至比好幾個地球還大呢。

天文台組長張敏悌:「太陽活動的週期大概是11年,上一次的(噴發)極大期大約是在西元2000年,預測這一次極大期可能發生在2011年,現在是2009,隨著時間慢慢接近,我們發現太陽活動在增加當中!」

工作人員說,他們是在昨天上午10點多時,看到日珥長達1個多小時,後來又陸續發現其他幾個,像是這種環狀的日珥。

張敏悌:「太陽活動的狀態愈劇烈的時候,它吹一種風叫太陽風,當日珥噴發愈旺盛,表示太陽運動愈活躍,吹太陽風抵達地球的時候,我們經常去加拿大極區時看到的極光!」

他說,太陽活動更劇烈時,甚至會射出帶電離子,這對衛星、手機通訊、還有收音機,都會產生影響,專家預期,隨著大噴發的時間接近,這影響也會更明顯。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浩瀚的宇宙中, 存在著太陽系以外,許多不知名的星球, 歐洲南方天文觀測所的科學家,透過設在智利的望遠鏡,又發現了一顆繞著天秤座紅矮星 Gliese 581 ,運轉的行星,取名叫做Gliese 581 e,它距離地球20.5光年, 體積大約是地球的兩倍,地表多岩石, 是天文學家到目前為止,所發現最小的系外行星,由於過去發現的系外行星.體積都非常龐大,這顆類地球行星的發現,讓科學家相當振奮, 可惜這顆行星距離它的太陽太近,溫度太高不適合生物生存.

 

不過科學家同時發現,2007年所發現的另一顆同樣圍繞紅矮星公轉的行星Gliese 581d, 所繞行的軌道,就位在適合居住的範圍內,可能有生命存在

 

科學家推測,Gliese 581 d 的地表不只有岩石,可能還有深而廣闊的海洋, 這項發現,為人類尋找地球以外適合人居住的星球,燃起了一線希望, 這顆星球,也可能成為人類未來太空航行的目標之一。當然在此之前, 科學家還得進行更多的研究.

yahoo新聞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華盛頓22日電) 美國天文學家利用設在地面以及太空中的天文望遠鏡,觀察到宇宙形成初期的巨大太空「斑點」(Blob),這個太空異象呈放射狀分布,最引人矚目的特點是,它超過銀河系一半大,天文學家將它命名為「卑彌呼」。

 

領導這項觀測研究的卡內基天文台(CarnegieObservatories)天文學家大內正己(Masami Ouchi)表示,利用太空裡和地面的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觀察到宇宙形成初期大約只有8億年的模樣,並發現了這個不相稱、也不該在那個時空階段存在的東西。

 

卡內基天文台位於加州巴沙迪納。

 

根據大霹靂理論,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37億年,卑彌呼這團可能由氣體所形成的大球,年齡僅8億年,長度為5萬5000光年,大約就是銀河系的半徑,打破天文學家所觀測到宇宙早期所有物體的紀錄。

 

天文學家透過天文望遠鏡所拍攝到的宇宙異象斑點照片,極為模糊不清,也依舊不確定卑彌呼斑點的本質,不清楚它究竟是什麼。

 

卑彌呼(約158年-248年)是傳奇性的古代日本邪馬台國女王。

 

在許多推測中,天文學家認為,卑彌呼斑點可能是巨大黑洞所造成的離子化氣體;也可能是星際銀河形成前的氣體結構,天文學家碰巧觀測並捕捉到形成中的銀河;或者是兩個年輕的星際銀河碰撞;不然就根本是一個有著400億太陽質量的巨型銀河。

 

大內正己表示:「我們愈往宇宙深處觀測,我們就愈回到時間的初始」,他非常驚訝能發現卑彌呼斑點,因為很難想像在宇宙形成初期能存在這個大斑點;大內正己所率領的團隊,觀測129億年以前宇宙的模樣,根據許多宇宙形成的理論,在那麼早的時刻,宇宙不應該有這麼巨大的星際結構。(譯者:郭無患)

   yahoo新聞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透華盛頓16日電)一顆小行星正直衝地球而來,而且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一樣,可能摧毀地球上的生命。除了瑟縮畏懼,人類能做些什麼?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University)航太程師佛蘭契(David French)的建議是,「在小行星上綁東西。」

 

佛蘭契之前就建議將小行星及其他具威脅性的物體綁上繫鏈及沙包,將它們引導到另一個方向的方法。

 

佛蘭契發表聲明說:如果做對了,「你改變物體的重心、有效地改變物體的運行軌道並讓這個物體掠過地球,而不會撞擊地球。」

 

3月間,有1顆行星在距離地球僅約4萬9000英里(7萬9000公里)的地方,飛掠過地球。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近地星體專案(Near Earth Object Program)已經變釋出1000多顆「可能有害地球的行星。」科學家都同意,但是它們都不在與地球對撞的軌道上,但是小行星曾經撞擊過地球,而且幾乎肯定未來還會再發生。

 

佛蘭契說:「例如,一般認為,一顆非常大的小行星約在6500萬年前撞擊墨西哥灣南部(Gulf of Mexico),讓恐龍滅絕;1970年,一顆彗星在西伯利亞(Siberia)上空產生非常小的空爆,掃平面積相當於紐約市大小的森林。」

 

他說:「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與這些事件相似,都大得難以想像。」

 

他將在9月於美國航空暨太空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的會議上提出這個構想。他呼籲利用大約600英里(1000公里)至6萬英里(10萬公里)之間的繫鏈,讓飛向地球的物體改變軌道。

 

佛蘭契問:「用核子武器來改變物體的運行軌道是很有趣的選擇,但是有相當的政治與技術上的障礙。其他國家會信賴我們使用核武來改變小行星運行軌道嗎?」,「而且這顆小行星是否會迸裂成許多小行星,讓問題變得更多?」

 

其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讓一艘太空船撞擊這顆小行星、將太陽的能量聚焦在小行星上,來偏離它的運行軌道,或者使用雷射打碎小行星。 中央社(翻譯)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鄰近美國內華達州三七五州道、向來被飛碟迷視為五角大廈藏匿幽浮與冷凍外星人屍體的「五十一區」(Area 51),堪稱全球最知名也最神秘的軍事基地,美國政府直到六年前才承認該基地的存在。但根據曾任職於五十一區的前軍官與工程人員的說法,五十一區裡只有優秀的工作團隊,沒有飛碟與外星人。

 

前軍官與工程人員出面說明

 

充滿神秘色彩的五十一區是所有現代飛碟理論的核心,甚至是政府欺瞞人民的象徵,難怪五十一區旁的內華達州三七五州道又被稱為「外星人公路」(Extraterrestrial Highway),以及五十一區成為電影「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中外星入侵者與地球英雄對戰的地點。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網站十日報導,隨著中央情報局(CIA)開始將有關五十一區的最高機密計畫解密,曾任職於五十一區的軍官與工程人員現身說法,揭開——或說是粉碎了五十一區的神秘面紗。

 

七十二歲的前五十一區特殊計畫工程師巴恩斯說,當年根本沒人知道他們的存在,連枕邊人也不曉得自己的老公在哪裡上班。巴恩斯原為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的電子工程師,後被中情局借調加入一個專家小組,在五十一區協助研發與試飛極機密的A-12 OXCART間諜飛機。巴恩斯說,洛克希德公司出品的A-12 OXCART能在二萬七千多公尺的高空以三千五百四十多公里的時速飛行,速度之快無人能及,肉眼只能看到一道閃光,而這恐怕就是五十一區被謠傳是外星人庇護所的原因。

 

就某方面來說,巴恩斯認為,飛碟傳說反而有助於掩護在五十一區進行的真正機密任務,「我們認為這是意外的收穫,(飛碟謠言)讓我們更容易掩飾我們的工作。」若真要問有沒有飛碟,巴恩斯說:「我們就是飛碟。」

 

當年負責監督間諜飛機燃料補給的馬汀,也念念不忘任職於五十一區的往日時光,並對曾締造的成就引以為傲,「那是我合作過最優秀的一群人」。對於五十一區的外星人與飛碟傳說,現年七十七歲的馬汀說,民眾的想像力很豐富,「我們(對這些傳聞)一笑置之」。

 

不過,飛碟專家對這些「內幕」並不買帳,認為這些說辭不能完全排除五十一區是「飛碟之家」的可能性。核子物理學家兼幽浮研究者傅瑞德曼就說,即使這些人說的是事實,但搞不好他們其實並不知道當年五十一區另有蹊蹺。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尋獲撞擊地球小行星的碎片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4-01

去年10月6日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長約4米,重約83噸的小行星2008 TC3,計算結果顯示,2008TC3撞擊地球的機率高達100%。此時距離它抵達地球大氣層前只有19個小時,不過這顆小行星在闖入大氣層後沒有完全燃燒殆盡,殘餘物墜落於蘇丹北部努比亞沙漠外圍約30公里處,墜落散佈了許多小行星的殘骸,重約 3.95公斤。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全程追蹤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過程。科學家們認為,和 1908 年橫掃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天體一般大的小行星可能每 200 年就會撞擊地球一次,一旦這些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它們在撞擊地球後就會發生爆炸或者解體。如果一顆小行星在一座城市上空爆炸或者直接相撞,那麼就將會帶來毀滅性的巨大災難。天文學家指出,雖然在一些科幻電影中出現小行星會撞擊地球,但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對存在威脅性的小行星進行摧毀是十分有必要的,甚至這種具有威脅性的小行星要比電影中更複雜。目前,避免這種災難的最好方法就是改變小行星撞向地球的運行軌道。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28日電)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說,發現號太空梭和7名太空人已成功結束13天的飛行任務,安全降落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

 

在9天的停靠國際太空站期間,發現號太空梭組員放下太空站的新組員若田光一,並且接回太空站太空人馬格諾斯 (Sandra Magnus)。

 

太空梭在越過中美洲墨西哥灣上空後,在響徹甘迺迪太空中心,象徵勝利的雙音爆聲中安全降落。

 

重達百噸的太空梭從距離地球350公里的太空降落地球大約花了一小時多一點的時間。由於登陸地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上空雲層太低和有強風,航太總署曾取消了這艘龐大太空梭笫一次降落的計劃。(譯者:簡長盛)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羅彥傑/綜合二十五日外電報導〕天文學家首次偵測到小行星撞地球的過程,而且是從它尚在太空期間一直追蹤到它墜地,最後並進行隕石蒐集與分析。這項刊登在「自然」科學期刊的研究,不僅讓科學家更進一步認識F型小行星,或許也能啟發他們思考未來如何避免發生行星撞地球的悲劇。

 

此一四公尺寬、八十三公噸重、約巴士大小的小行星,是在去年十月抵達地球前十九小時被發現,也因此天文學家有史無前例的機會,觀測其最後拋射路線及化為火球的一幕。類似這個小行星大小的物體,在太空中難以偵測,每年有三至四顆撞地球。

 

令人訝異的是,小行星有部分殘餘並未在進入大氣層期間完全燒毀,而是落在蘇丹北部綿延約二十九公里的努比亞沙漠。到了十二月,天文學家動員蘇丹喀土木大學的四十五名學生與老師,在沙漠排成一列蒐尋隕石碎塊,最後找到兩百八十塊隕石,重量從一.五公克到二百八十三公克不等,合計約四.四五公斤,整個過程猶如大海撈針。

 

加州「尋找外太空智慧研究院」(SETI)天文學家傑尼斯坎說,追蹤到小行星的機率,「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參與監控這顆小行星的北愛爾蘭貝爾發斯特皇后大學教授費茲蒙斯則指出,科學家現在不僅能預測小行星將撞向何處,而且還能提前預警,馬上取得其相關資訊。

 

美國亞利桑納州一名業餘觀星家,去年十月六日呈報其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座標給麻州劍橋市的小行星中心。這只是數百次例行紀錄之一,但電腦系統卻神奇地拒絕這筆額外的資料。該中心主任斯帕爾告訴「自然」:「我一見到這筆資料並以手動方式做出軌道,就清楚發現它正撞向地球。」

 

這顆小行星的體積與明亮度應不致對地球構成危險,但斯帕爾依照標準安全程序的作法,直撥航太總署(NASA)熱線。他也提醒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切斯理,後者馬上計算小行星軌道。電腦程式顯示,小行星撞地球的機率達百分百,將在十三小時內撞擊大氣層,力量相當於一至兩公噸的TNT黃色炸藥。

 

它被命名為2008 TC3,後來改名為「艾瑪哈塔.席塔(阿拉伯語意思為六號車站)」。它被歸類為F型小行星,屬於非常罕見的隕石類別。僅一.三%的小行星屬F級,形成於四十五億年前,與地球及太陽系其他行星約莫同時。此後它大多數時間在火星與木星間的外小行星帶上繞著太陽運行,一場碰撞使其進入另一條軌道,與地球距離拉近,最終在地球重力協助下走上撞地球之路。

 

待在努比亞沙漠火車站「六號車站」及哈爾發鎮民眾,都回報說見到「類似火箭的火球」。在非洲上空的荷航駕駛員,也在2008 TC3以每秒一萬二千公尺速度衝撞大氣層時,回報說見到地面上有明亮閃光。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月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3-02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表示,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10秒,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控制下,準確落於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預定撞擊點,此次撞擊也為中國後續探月工程收集相關數據和經驗。嫦娥一號任務飛行控制組選擇在青島和喀什兩個測控站同時進行測控,3/1下午15時36分,嫦娥一號衛星開始減速,37分鐘後,於16時13分10秒成功撞擊月球豐富海。

 
 
 
China's lunar probe Chang'e-1 impacts moon
 
 

 

    BEIJING, March 1 (Xinhua) -- Chang'e-1, China's first lunar probe, impacted the moon at 4:13 p.m. Beijing Time (0813 GMT) Sunday, said sources with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se.

    The satellite ended its 16-month mission Sunday when it hit the lunar surface at 1.50 degrees south latitude and 52.36 degrees east longitude.

 

    Chang'e-1 began to reduce its speed at 3:36 p.m. Beijing Time (0736 GMT) under remote control by two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stations in east China's Qingdao and northwest China's Kashi.

    This was the first phase of China's three-stage moon mission, which will lead to a landing and launch of a rover vehicle around 2012.

    Chang'e-1 was launched into space on Oct. 24, 2007, and sent the first full map of the moon's surface back to China one month later.

    A dozen performanc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while Chang'e-1 was in orbit to find out its orbit adjustment capability.

    The planned impact was designed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landing of China's second lunar probe.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space program aims at soft landing, and the preparation is currently in progress", said Wu Weiren, chief designer of the country's lunar probe program.

    In the third phase, another rover will land on the moon and bring back mineral samp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2017.

    "Chang'e" is named after a legendary Chinese moon goddess.

    Wu noted the success in the mission of Chang'e-1 had realized the dream of the whole nation and pushed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also proved China was capable of exploring the outer space, he added.

    China is the third nation, after the U.S. and Russia, to launch people into space after Yang Liwei was put into orbit aboard the spaceship Shenzhou-5 on October 15, 2003. Another three astronauts were sent into space in Shenzhou-7 and carried out the country's first space walk in September of last year.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國家天文:天文學如何推動科技的進步

北京新浪網 (2009-03-03 17:15)

文/黃潤乾

 

  導語:天文學對自然科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物理學一樣,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且未來可能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六大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和生物)中,天文學的研究物件是自然界中距離地球很遙遠的天體(行星、恆星、星系和宇宙),研究在天體上發生的現象和規律,研究天體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進入21世紀,聯合國首先將2005年定名為國際物理年,以喚起世界人民對物理學的重視。因為物理學對自然科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且在21世紀中可能起更大的作用。繼2005國際物理年之後,聯合國又將2009年定名為國際天文年。這說明,天文學對自然科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樣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且未來可能起更大的作用。

  早在300多年前,天文學的發展曾經對牛頓力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天文學家開普勒在研究行星運動時得到著名的開普勒三定律。1687年,牛頓深入研究了開普勒三定律,提出了第一個完整的引力理論──萬有引力定律,並建立了牛頓力學。牛頓力學的建立,導致了各種機悈和機器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當時,天文學的發展不僅推動了牛頓力學的發展,還推動了航海業的發展,因為輪船在茫茫大海中,要依靠天體測量學的方法,測量恆星或太陽的位置,以計算出輪船所在的位置和航行的方向。航海業的發展又推動了歐亞大陸的商業往來和發現新大陸。天文學依據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規律,定出了歷法,不僅統一了人類社會的活動,同時對農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牛頓力學在物理學中,以及在推動技術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牛頓力學是建立在時空相分離的框架基礎上,它僅僅適用於低速運動的宏觀物質系統(大於原子、分子的物質系統),對於接近光速的高速運動系統,微觀物質系統(原子、分子或更小的基本粒子物質系統),和巨大宇宙尺度的物理問題,牛頓力學則表現出局限性和不適用。

  20世紀,兩個新的物理理論──量子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量子物理成功地描寫了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描寫了接近光速的高速運動系統和宇宙大尺度的事件,使人們對於微觀物質系統,接近光速的高速運動系統和宇宙尺度的自然規律有了深刻正確的認識,促進了物理學整體的提高;同時奠定了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促進了半導體技術、計算技術、通信技術、鐳射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但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由於它的概念深奧,數學很難,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被廣大物理學界所接受。尤其是廣義相對論認為萬有引力不是一般的力,而是時空彎曲的表現,這一點很難被人接受。例如來自遙遠恆星的一束光,經過太陽附近時會發生偏轉。按照牛頓力學,這是因為光子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其動量發生變化,使其運動路線發生偏轉。按照廣義相對論,這是因為太陽的質量扭曲了附近的空間,光子在彎曲空間中運動的路徑是一條曲線,因而來自恆星的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發生偏轉。雖然牛頓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都能解釋來自遙遠恆星的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發生偏轉的現象,但是二者得出的偏轉值卻不相同,由牛頓力學給出的偏轉值僅是廣義相對論給出的偏轉值的一半。天文學家將日全食時拍攝下的恆星的視方位(恆星光線在太陽附近發生偏轉後的方位)與半年前夜間拍攝的同一恆星的方位(恆星光線不經過太陽附近,因而不發生偏轉時的方位)進行比較,得到光線的偏轉值。結果証明了廣義相對論給出的偏轉值與觀測結果完全符合。天文學還用其他一些天文現象的觀測結果証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從而使愛因斯坦提出的引力和時空結構的新理論──廣義相對論得到了充分證實。

  天文學家在研究恆星為什麼會發光,為什麼能維持數十億年向外輻射大量能量而不變的原因時,發現恆星的能源來自恆星內部高溫、高壓和高密狀態下發生的熱核聚變,即將四個氫原子核聚合為一個氦核,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天文學發現的核聚變不僅豐富了核物理的內容,同時對於人類尋找新能源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地球上的海水如此豐富,海水電解後可以提供大量氫作為核聚變的原料,可以用之不盡。相信人類在21世紀,一定可以利用核聚變原理在地球上建立起『人造小太陽』,解決能源的困難。                            

  在宇宙和天體中到處都是等離子體,即『電磁流體』。如90%以上的星際物質是以等離子體形式vs在;恆星內部高溫狀態下離子和電子的運動是電磁流體。正是研究電磁流體,導致磁流體力學和等離子體物理的出現。等離子體物理不僅在研究天體物理的問題中,而且在研究地球科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中,已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科學理論。等離子體物理又奠定了現代科學技術中的等離子體照明技術,以及等離子體顯示屏、等離子體鐳射器、等離子體加熱器等的技術,並且成為研究可控熱核聚變的重要手段之一。

  粒子物理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研究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基本粒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20 世紀,粒子物理取得了重大進展,發現了比中子、質子更小的誇克、輕子、膠子和希克斯粒子等基本粒子,並統一了引力、電磁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的理論框架。但是,要進一步發展粒子物理,必須加大幅度提高加速器的能量,而更高能量的加速器需要大量資金,其經濟投入已經達到使現代經濟發達國家都難以承受的地步。於是,粒子物理和天體物理相結合,利用大型天文觀測設備和天體物理學方法去尋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暗物質、暗能量,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和規律,可能成為21世紀科學發展中的重點之一。

  天文學為了解決太陽系的穩定問題,和行星系統的動力學穩定性問題,啟發了現代非線性動力學和混沌理論的發展。而非線性動力學和混沌理論在研究許多複雜系統,如演化生物學、金融中的股市理論等等,都有重要意義。

  航天技術的發展對於人類的通信、尋找礦產資源、預報氣象和自然災害,以及國防建設起著重要作用。而天文學的知識和規律在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為了使衛星能夠進入預定的軌道,必須用天體測量的方法和儀器,精確測定運載火箭的運行軌道,必須精確預報是否有太陽爆發的高能粒子碰撞衛星的可能。

  空間定位系統對於航空、航海和國防有重要意義,而空間定位系統的基本原理是來自天體測量和天體力學。

  地震是因為地球板塊運動擠壓的能量釋放而產生。發生地震的地方,其局地重力加速度會變化。而天文測量可以最精確地測量地球板塊運動,和測量局地重力加速度變化。因此,天文學對地球動力學和地震預報可以起重要作用。

  天文學正在研究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條件,同時正在尋找,並且已經發現其他恆星系統中也有行星存在,研究在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條件。這對於研究生命的起源,生命可以適應的環境和條件有重要意義。

  天文學對自然科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還有許許多多,以上僅僅列舉了一部分。因此,聯合國將2009年定為國際天文年,以喚起世界人民對天文學的重視是完全應該和正確的。

  本文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研究員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ASA 刻卜勒號任務即將發射
發布單位:天文館發布日期:2009-02-22

NASA 搜尋類地行星任務的刻卜勒號(Kepler)探測器預計於3月6日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空軍 基地發射,在3年半的任務中對約十萬顆恆星搜尋系外類地行星蹤跡。天文學家推測刻卜勒號有 可能在未來數年中發現數以百計的類地系外行星。刻卜勒號可以偵測到當系外行星運行至母恆星與地球之間時,因行星遮擋造成的恆星亮度微小 變化,並據此推算出行星的大小和軌道周期等。刻卜勒望遠鏡一旦發現系外類地行星,科學家 將以史匹哲望遠鏡做進一步的觀測,並研究其是否可能為適居之行星。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tronomers using the CoRoT space telescope have found the smallest extrasolar planet to date. The planet, dubbed CoRoT-Exo-7b, is less than twice the radius of the Earth. It has 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over 1000 degrees because it orbits extremely close to its parent star — and the exoplanet completes one orbit in just 20.5 hours.

Most of the 330 exoplanets discovered so far are gas giant planets that resemble Jupiter. Very few with masses comparable to Earth's have been discovered because they are difficult to detect. CoRoT managed to identify such a small object because it is sensitive to a planet's surface rather than just its mass — as in other methods to detect extrasolar planets, which detect the wobble of a star caused by an orbiting planet. CoRoT also orbits 900 km above Earth and can detect changes in star brightness as small as 0.01%, which is about 10 times better than the best ground-based telescopes.

The exoplanet circles a star about 400 light-years from Earth and was detected by measuring the slight dimming of a star each time an orbiting planet passes in front of it. Although the density of CoRoT-Exo-7b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 the scientists believe it might be a rocky object like Earth and covered with molten rock. It is therefore unlikely to harbour life as we know it on Earth.

Important milestone for planet hunters

The new result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for planet hunters, according to Jean Schneider from the Laboratory Universe and Theories at the Paris Observatory, because recent measurements hinted at the existence of planets with small mass but their size had not been determined.

 

 

資料來源:http://physicsworld.com/cws/article/news/37632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名天文家 蔡章獻病逝
【聯合報╱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 2009.02.04 03:00 am
 
 
知名天文學者蔡章獻,昨天中午在馬偕醫院病逝,享年87歲。蔡章獻曾任北市圓山天文台台長20餘年,對推廣天文教育貢獻良多,也是台灣第一位以其名為星球命名(Tsai蔡氏小行星)的天文學家。

蔡章獻之子蔡學忠表示,父親晚年都在養老院度過,去年底突然身體不適,緊急送醫急救。1月中,再度前往馬偕醫院就醫,昨天中午12時22分左右因心臟衰竭過世,家屬將在蔡萬華西園路老家設置靈堂。

民國48年蔡章獻參與圓山天文台的設計與建造,58年升任為圓山天文台台長,直到民國80年才卸任台長退休。任職期間,蔡章獻不但添購望遠設備,還設立天象館,積極推廣天文教育。當年天文館一年參觀人數可達數十萬人,儼然是熱門的休閒場所。

退休後的蔡章獻,仍從事著作、演說等工作,甚至跨足幽浮研究,是國內公推天文界的大老。

【2009/02/04 聯合報】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科學家戴維斯宣稱,外星人早就來到地球上了,只不過,他們是以微生物的形式出現,跟大家想像的外星人形象不一樣,所以沒人知道。

 

現在擔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外星生物教授的戴維斯說,外星來的生物跟地球生物的有機體不一樣。而生物學家都根據地球經驗分析生物,所以,他們沒辦法辨識出這些外星朋友。

 

戴維斯說,這些外星來的生物跟人類不一樣,可以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可以在充滿毒物的河裡或是在海底火山的出口過活。他說,傳統上大家認為,地球上的生物必須要靠碳、氧氣、氫氣、氮氣和磷這五種元素才能生存。不過,他研判外星來的生物不一定需要這些元素,所以,按照已知的生物形式來找外星人是找不到的。

 

戴維斯說,只要打破既定印象,重新檢視地球上的生物,或許就可以找到外星生命。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在2007年發現的鹿林彗星,24日將會最靠近地球,屆時大家在郊外沒有光害的地方,甚至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這顆閃耀青綠色光芒的彗星,如果錯過這一次,下次想要看到鹿林彗星,將會是2800年後。

 

日本岩手縣,黑夜中群星閃耀,仔細看,這當中有一顆顏色呈現青綠色的彗星,這就是2007年由台灣的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所發現的鹿林彗星,從1月開始,鹿林彗星就逐漸接近地球。

 

日本群馬縣立天文台,在18日拍攝到的鹿林彗星,影像更加清晰,不過卻看不見彗尾,這是因為從地球的方向望去,彗尾剛好在反方向,鹿林彗星會呈現這樣特殊的青綠色,代表它是顆非常年輕的彗星,內含大量的氰等有毒氣體。

 

2月24日它將最靠近地球,亮度可能達到4、5等,也就是說,只要到郊外等沒有光害的地方,用肉眼,都有可能看見鹿林彗星。

 

會說一輩子只能看到一次,是因為鹿林彗星是極長週期彗星,繞太陽公轉一圈,下次再接近地球,恐怕是2800年以後的事了。

 

24日晚間10點過後,鹿林彗星會從獅子座附近的地平線升起,當晚土星會很亮,鹿林彗星就會在土星附近,記住這些觀星要點,天文迷可千萬別錯過了。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法新社華盛頓20日電)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計畫負責人說,該署準備在下月發射裝有新型太空望遠鏡的開普勒(Kepler)太空船,這種太空船有能力首次探測太陽系之外類似地球的行星。

 

開普勒太空船預定在3月5日晚間10時48分(台灣時間3月6日上午11時48分)由戴爾他2(Delta II)式火箭承載,自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發射升空。

 

這是太空總署首次尋找類地球行星的任務,這類行星如同地球一般繞行恆星,且與恆星保持適當距離,也具有適當氣溫,以使生命所需的水份能夠存在。

 

太空總署華府總部天體物理學部門主任摩斯(JonMorse)昨天在記者會中說:「開普勒將使我們更加了解我們這個銀河系的未知世界。」

 

他並說:「開普勒所擔負的行星調查任務十分重要,有助於了解我們這個銀河系有多少如同地球一般大小的行星,也有助於計畫未來直接探測與描述附近恆星周圍此類行星的任務。」

tcgs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