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即將在7月9號下午3點39分的時候,到達一年一度『衝』的位置,民眾可以利用小型望遠鏡,較清楚觀測到木星的表面紋路,還有環繞在木星周圍四顆衛星變化,天文館表示,最佳觀測木星衝時機,會是在9號入夜後,午夜朝南方仰角大約40度的地方,就可以觀測到,整夜都適合觀測。(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表示,一年一度的木星衝的時間,會發生在七月九號下午三點三十九分的時候,這時候木星與太陽,會以地球為中心,而這段期間,是觀察木星的最好時機,天文館一組組長陳岸立表示,民眾只要透過小型望遠鏡,就可以觀察到木星表面,因為大氣層不同溫度呈現的紋路顏色,還有木星和環繞它的4大衛星的變化關係。天文館表示,木星衝的時機,是一年中木星距離地球較近、視直徑最大、亮度最亮的時候。而民眾可以在木星進入衝的位置時,趁午夜後朝南方仰角約40度的時候觀測,整夜都適合觀測。更新日期:2008/07/07 14:30

k2239p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8/07/04 18:00

(路透華盛頓3日電)科學家分析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船蒐集到的資料並於今天表示,水星表面的形成,火山活動扮演重要角色。NASA太空船今年1月飛越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

 

汽車大小的信使號(MESSENGER)上7種科學儀器也傳回水星磁場,與密度極高的水星在萬古期間縮水幅度比預期更多的資料。

 

信使號開始解出水星某些秘密。水星飽受太陽烤炙,直徑約為地球的三分之一,體積比月球稍微大一點。

 

1975年,最後一個飛越水星的水手十號(Mariner 10)太空船傳回影像顯示,水星地表大都是平緩的平原。

 

但是科學家一直在爭辯這些平原是否為火山活動所造成,或是太空岩石撞擊水星後的碎片回落在地表上形成。

 

根據羅德島(Rhode Island)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地理學家海德(James Head )的話說,信使號1月14日飛越水星拍攝的影像提供火山活動在水星地表形成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有力證據。

 

海德說,根據影像中的地表特徵,劇烈及大規模火山活動可能是巨大的岩漿流及劇烈的火山爆發。

 

他估計火山活動發生在30-40億年前左右,並補充說沒有證舉顯示火星地表上有持續性的火山活動。中央社(翻譯)

k2239p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每日電訊報》3日報導,環繞水星(Mercury)的太空探測船「信使號」(Messenger)所傳回的新證據披露,在太陽系中各行星中體積最小、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正在自行收縮中,變得愈來愈小。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科學家近日發布「信使號」拍攝到的水星地表斷層及上方山崖影像,指出這是水星熔岩之核正在冷卻並固化,導致其地殼出現挫曲(buckling)現象所致。

 

水星在太陽系各行星中構造很獨特,擁有一個大星核。

 

據科學家估計,水星以鐵為主的星核占星球質量達60%,並占其直徑達75%。由於固態鐵比液態鐵更緻密,隨著水星星核冷卻,其內部會收縮,導致地殼向內挫曲,進而出現地表上的斷層。

 

科學家認為,水星自生成以來,由於這一冷卻作用造成縮收(contraction)現象,其3000英里(約4828公里)寬的直徑可能已縮減達3英里(約4.8公里),亦即千分之一,就地質學角度來說幅度已很大。

 

此外,「信使號」也披露,過去水星上火山噴發頻仍,也對該星球的地表形狀造成影響。

 

研究人員於最新一期《科學》周刊特刊上披露,在水星生成早期,距今約30億至40億年前,這些火山涵蓋了水星大片面積,噴發的熔岩流則形成平原。而科學家說,他們無法排除現在水星地表上仍有火山活動。

 

「信使號」於今年1月飛掠水星,迄今已拍攝到水星地表約五分之一面積影像。

 

這次其探測任務也解決了圍繞水星的磁場從何而來之謎。

 

科學家原先並不確定水星的磁場活動是否像地球一樣,是由熔岩之核出現攪動所導致,或者像月球一樣,只是水星內蘊含的大量鐵礦如巨磁棒般運作所引起。

 

而這次探測任務則顯示,水星的磁場活動與地球類似。如此一來,現在針對水星所獲得的研究成果,未來也可望被拿來比對研究地球早期的活動和面貌。

 

k2239p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8/07/08 22:10

浩瀚的宇宙裡,有數不盡的星星,不過卻有一顆小行星,是以台灣的企業家來命名。這顆編號168123、是由中央大學所發現,並且通過國際聯合會的審查,以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的英文名字、Chengbruce正式命名。

 

從中央大學副校長的手上,接下這顆小行星的模型,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喜悅全寫在臉上,因為有一顆真正在宇宙中閃耀的小行星,用他的英文名字Chengbruce命名。

 

這顆小行星編號168126,大小約3.6公里,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繞行太陽一周要4.14年,比地球還要久,2006年四月,由這位中央大學助理楊庭彰和另一位中國廣州大學的學生發現的。

 

發現了新的小行星,可是得精確算出它的運行軌道參數,才有命名權,這個過程通常曠日費時,也因此中央大學發現了六百多顆,現在也只有四顆的命名權。

 

另外,名字也不能隨便取,不能商業氣息濃厚或作為利益交換,這次Chengbruce、之所以能通過國際天文聯合會審查,是因為鄭崇華長年推動環保的貢獻,也因此繼「鹿林」、「中大」、「嘉義」之後,「鄭崇華小行星」成了台灣第一顆、以企業家命名的小行星。

 

記者林靜梅吳嘉堡台北報導。

 

k2239p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8/07/08 15:36

(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八日電)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法籍博士後研究學者沐樂參與的最新研究發現,六十億光年外星系的「質子與電子質量比」,與實驗室數據相同,約為1836.15,也就是遙遠宇宙自然律與地球完全相同。這項成果發表在六月的「Science」雜誌

 

中研院今天表示,上述研究團隊由澳洲旋濱科技大學天文物理學家Michael Murphy博士帶領,他表示,「許多科學家對於宇宙中的自然定律是否會隨著時空不同而改變一事,仍有爭議;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個遙遠星系的物理定律與地球一樣,此星系距離地球的位置約在人類看得見之最遠距離的一半」。

 

中研院說,天文學家藉由觀察編號B0218+357的遙遠類星體得到這項發現,這個類星體所發出的光需要七十五億年才能抵達地球,而且部份的光會被途中的星系內氨分子吸收掉。

 

中研院說,氨分子不只能應用於浴廁清潔用品,它也是研究遙遠宇宙物理特性的理想工具;原因是被氨分子吸收掉的無線電波波長,對於「質子與電子質量比」這個特殊的核子物理常數很敏感;藉由比較氨分子與其他分子的吸收,天文學家能夠計算星系的「質子與電子質量比」,進而確認此數值與地球上的數值相同。

 

沐樂表示,等到位於智利的新一代干涉儀--阿塔卡瑪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 (ALMA)興建完成,將能發現更多會產生吸收譜線的星系,以前所未有的靈敏度研究遙遠宇宙的物理特性。

 

中研院補充表示,台灣也參與ALMA的興建計畫。970708

 

 

 

k2239p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